梁丹雯 官方网站

http://liangdanwen.zxart.cn/

梁丹雯

梁丹雯

粉丝:18922

作品总数:191 加为好友

个人简介

梁丹雯 | 艺术简介福建福州人;福州画院专职画师。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福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福州市仓山区美术家协会主席福州烟山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 出版个人专集多...详细>>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留言板

艺术圈

作品润格

书 法:

国 画:元/平尺

匾额题字:

拍卖新高:

联系方式

艺术家官网负责人:小张

邮箱:artist@zxart.cn

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

丹青贺岁——从岁朝清供图,看文人画的审美选择

 

/ 梁丹雯

 

清供图,为明清以来文人画家笔下所常见的一种绘画题材,但要画得俗中见雅,平中寓奇却非易事。画家既要掌握娴熟的笔墨技巧,具须备鉴赏古器的精深修养,方能表现传统文化的高雅气息,反映其精神寄托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吴昌硕 |《清供图》

 

一、清供之寓

 

“岁朝”指农历正月初一,有庆祝新的一年开始,并预报一岁平安吉庆之意。旧时此日,无论宫廷和民间,都在陈设器物上力求呈现寄寓吉祥、富贵、平安的气氛。如在案头摆放古瓶、古盆,插上时令花草,配以吉祥物件,这种设置称之为“岁朝清供”。“清供”又称清玩,包括金石、书画、古器、盆景等可供赏玩的文雅物品,元明之后,又将瓷、铜、玉、石等各种古器物、花卉及果品归为清供物品。“岁朝清供图”就是将这些,尤其是谐音含有吉祥之意的清供物品描绘成图,以庆贺新年的到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中国画家笔下的“岁朝清供”图也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生活中的民间喜乐,展示了不同类型不同面貌的“清供”图景。明朝的陈洪绶、近代的任伯年以及吴昌硕、张大千直至现代王雪涛,都有不同图案不同纹饰不同内容不同题材的清供画作留存。这种由环境艺术衍生出的以插花形式为主应时应景的画种,自宋元兴起,至清代广为盛行。它蕴涵丰富,寓意深邃,雅俗共赏,给节日增添了吉庆祥和的气氛。

 

 


吴昌硕 |《岁朝清供图》

 

那个时期,上至帝王公侯,下至布衣秀士,各家高手应景即兴之作,逐渐演变成诗、书、画图并茂的文人画。“清供图”与“四君子图”、“岁寒三友图”一样成为当时文人画题材中较为固定的图式。这种现象在扬州画派和海上画派中尤为兴盛,任伯年、吴昌硕、虚谷、赵之谦等均有留下此类名作。

 


任伯年|《清供图》

 

清供图由于其表达意境与所选题材的灵活性与现成性,成为文人画家们喜爱的画作。究其具体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

 

其一、此类题材均为文人常见的案头物件,所选植物的随意性,适合表达作者的个人心境,抒发真性情,体现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即通常所说的“画为心印,以画为寄,以画体道”;

 

其二、文人画深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影响,儒、道、佛的美学观念构成了文人画的基本元素和基本内容,优秀的文人画家均有精深的文化修养和对儒、禅、道思想的深刻理解,绘画以能表现“禅境”和“道”为最高宗旨。佛家,特别是禅宗,专注内心,崇尚淡静,超越世外;守静笃,倡冲淡,讲韵味。是文人画所追求的审美境界。清供图成为文人志士钟爱的题材,也正是因为该题材与文人所追求的审美相对应。

 


吴昌硕 |《清供图 》| 1916

 

二、诗性表达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自然的对象,花鸟虫鱼之类均不是作为一种单纯的观赏对象,而是有着更深移情亲志的追求,“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无不触动情怀,移易志趣,在文人眼中,中国山水、花鸟画皆为人化的自然,亦可作“人品画”著。这种心境自然也衍生到了后来的清供物品上,清供图成为文人画的一种,同样寄托着画家的情与意。

 


王雪涛 |《清供图》

 

元代中期,绘山水、人物、花鸟,不必皆有对象,可向壁虚构,用笔传神,不求形似。称画为写,视书画为同体。托物寓君子之德,借物的自然属性抒发情怀,寓意品格。苏轼在提到“文人画”这一概念时,认为“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后发,看数尺许便倦。汉杰真士人画也。”(《东坡题跋•跋宋汉杰画》)并倡导诗情画意的文人画风格,反对完全追求形似的画工风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元明清以来,题画诗大为盛行,许多文人画家几乎是每画必题,每题必诗,诗画合璧,相得益彰。

 


虚谷 |《清供图 》

 

画家们追求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如下图,吴昌硕的《清供图》,吴昌硕几乎所有的画题都与祈愿福寿康宁、富足平安有关。他在这幅画上题道:“神僊贵寿多子团员,岁朝清供美意延年”。这幅清供图虽是世俗画,却透露出如“岁寒三友”等文人画相似的韵味,画家们在精神层面上依然追求文人画的古雅之美,形成了格俗而韵雅的审美形态。吴昌硕的清供图很少用牡丹入画,认为“予穷居海上,一官如虱,富贵花必不相称,故写梅取有出世姿,写菊取有傲霜骨 ”,可见其富贵不移初志的高雅人格与画品。吴昌硕也曾在《梅花石屋图》中的诗:“梅花石屋坐谈诗,梦里清游偶得之。如此芜园归不得,寒依旧费相思。”他的很多题画诗反映了他安贫乐道的积极生活态度。

 


吴昌硕 |《清供图 》

 

文人画的诗意除了在以诗入画,以物喻情之外,还表现在空灵尚淡笔墨上。笔墨向来是传统中国画的一个展示文化精髓的重点,也是最能展现中国传统既博大精深又含蓄包容的艺术形式。墨色的浓淡、下笔的轻重以及与水的融合运用,每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环节都在画面上呈现出美的不同形式。文人画家所以重水墨而轻色彩,这同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观念有直接关系,即传统绘画一直不曾把真实地再现事物的表象作为创作目的,而是把揭示事物的内在神韵作为最高的艺术追求。

 


吴昌硕 |《剪梅清供图》| 1898

 

基于这种宗旨,又形成了民族特有的美学思想,即摒弃华艳,唯取真淳,讲究绘事后素、返朴归真、大巧若拙等等,这些都成为文人画家在艺术上的自觉追求。同样以上文的《清供图》为例,整个画面的笔墨隽逸洒脱,色彩清丽多姿,一片生机盎然,体现了吴氏运笔遒劲古拙的独特风韵。文人画理论认为,绘画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而且在于绘画本身的线条色彩和笔墨线条一身的流动转折。墨色本身的浓淡干湿所塑造的形体和所传达出的情感气势和时空感,构成了重要的审美境界。

 


赵之谦 |《一品百龄图》

 

诗意是文人画意境的灵魂,追求“意在言外”、“言不尽意”、“藏而不露”等。要求作品含蓄耐看,给观念留下想象的余地。陈衡恪解释文人画时讲“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或谓以文人作画,“知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说明了文人画所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在传统绘画里它特有的“雅”与工匠画和院体画所区别,独树一帜。

 


吴昌硕 |《清供图》

 

三、天人合一

 

“岁朝清供图”到了清代中后期,俨然成了文人画世俗化的一个缩影。当时的画家们创作的多是百姓喜闻乐见的花鸟题材。许多花鸟画的对象都以其谐音或寓意被赋予了新的象征性意义,如节节高升的竹子,延年益寿的仙鹤,花开富贵的牡丹等等。这贴近民间生活又不是文人雅致的清供图,清晰的反映出了当时审美情趣。现代绘画评论家往往对清中后期文人画的审美趣味以“雅俗共赏”四字概括之。

 


吴昌硕 |《茶菊清供图》| 39.5x129.5cm | 纸本设色

 

文人画不仅仅要求画者的自身学养与修为,更需要有对画作与对美的格调品析能力与丰厚学识,在雅俗共赏之间流芳百世。且看岁朝清供图中所绘之物——不论是案头的笔架,还是雕花架上的瓷瓶,又或是随意搁置于手边的杯盏、清晨折下的腊梅枝,每一个意象都是生活中常见物件。在笔墨点染之间,形成一幅既有着现世情怀又寄托着吉庆祥愿希望的清供图。然而,无论是身边多么简单的物什,在组成和构造上,在每一笔的勾勒与色彩的点染上,都在文人画的构架之下,围绕着诗性与基本的美学鉴析能力形成最终的图示。

 


吴昌硕 |《清供图》| 33×22cm

 

形成“天人合一”的平衡而又有着深厚历史韵意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承接表现的画种。从哲学上讲,此种表现既为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清供的物品也正是这一名字所透露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物质表现形态:人、自然、文化三者的结合。它作为一种绘画门类,也是一种审美追求,是我们民族传统中重要的一部分。这宝贵遗产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张大千 |《清供图》